守护岁月里的文明印记——陕西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

时间:2025-05-20 16:42:02  来源:西部法治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守护岁月里的文明印记——陕西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

在陕西省检察院部署下,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寻访历史遗址遗迹,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联合行政机关摸排文化遗产保护案件线索,充分运用立案监督、批捕起诉、制发检察建议、提起公益诉讼等方式,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检察保护力度,用心用情传承中华文明。

5月5日,立夏,微风拂过三秦大地。

榆林,市第一中学学生小刘翻开历史课本,一行文字跃入眼帘:“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6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咸阳,来自北京的游客李莹走进乾陵景区,探寻历史的印记。

汉中,南郑区青树镇欢喜岭村年过七旬的村民张老汉坐在自家小院里,给围在身边的儿孙们讲起关于定波桥的故事。

陕西,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9万余处、可移动文物774.8万余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是陕西政法机关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2024年11月,“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在三秦大地拉开大幕。在陕西省检察院部署下,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寻访历史遗址遗迹,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联合行政机关摸排文化遗产保护案件线索,充分运用立案监督、批捕起诉、制发检察建议、提起公益诉讼等方式,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检察保护力度,用心用情传承中华文明。

让历史遗迹绽放光芒

高家堡、镇北台、统万城遗址……1.3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72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像一颗颗明珠闪耀在塞北“驼城”榆林。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清涧寨沟遗址,便是其中之一。

寨沟遗址是商代晚期李家崖文化聚落遗址。遗址内有多座商代贵族墓葬,以及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寨沟遗址是考古的重大发现。但我们接到线索称,遗址内的古墓有被多次盗掘的痕迹,文物保护范围内也未设置保护控制地带。”5月7日,清涧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周勇说。

根据线索,榆林市两级检察机关组织干警深入乡镇,收集固定证据,梳理出寨沟遗址、李家崖城遗址在保护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检察建议的制发,清涧县文旅部门立即采取措施,对寨沟遗址等设置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和保护警示牌,督促文保员加强日常安全巡查,并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提升群众文物保护意识。

“榆林的文物数量多、分布零散、保护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发挥检察职能,以司法之力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榆林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郭永刚说。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开展以来,榆林市检察机关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公益诉讼部门与行政机关密切沟通,详细了解全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全力以赴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

针对龙泉寺石窟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子洲县人民检察院推动县文物主管部门制定保护维修工程方案,开展保护性修复、修缮工作。

针对高家堡古镇存在部分建筑损毁等情况,神木市人民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公开宣告送达检察建议,推动修缮破损民居3400余平方米。

榆阳区人民检察院针对归德堡风貌受损等问题,通过与多家行政机关联动等方式,对归德堡进行了保护。

截至目前,榆林市检察机关已寻访文物古迹文化遗产51处,立案29件,制发文物保护相关检察建议25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相关检察建议4件。

让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一位检察干警的职责。”武功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邵利利说。

秦咸阳宫遗址的残垣断壁见证着一个王朝的兴衰,郑国渠的碧波诉说着古人的智慧……漫步在咸阳这片土地上,李莹说:“踏出的每一步似乎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

武功古镇的河滩会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陕西关中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会之一,2023年入选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中,武功县人民检察院干警发现,在河滩会上展示的手工艺制品技艺濒临失传。“像犁耙、簸箕这类传统农具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但这些传统农具的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困境,老手艺人很难找到愿意传承技艺的年轻人。”武功县人民检察院干警张梦蕾说。

针对发现的问题,干警对河滩会的集市、古建筑等进行了走访,摸排可能存在的破坏生态、侵占文物古迹、破坏文化遗产等线索。随后,武功县人民检察院与县文化和旅游局进行沟通,围绕加强文物保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展开讨论,共同研究切实可行的举措。

从彬州市大佛寺石窟的丈八佛窟到武功县张氏石刻群雕纪念馆,从长武县拜家嘴遗址到泾阳县王徵墓……咸阳市检察机关通过一次次实地走访、一场场沟通研讨,守护着历史文化根脉。构建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则将科技力量融入文物保护监督工作,实现了文物保护案件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从单一治理到系统施治的跨越。

让古石桥重焕生机

汉中市南郑区被联合国地名组织命名为“千年古县”,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

米仓古道就深藏于南郑区的群山峻岭间,是古代连接陕川两地的一条重要通道,承载着川陕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在米仓古道南郑区青树镇欢喜岭村段有一座古石桥,名为“定波桥”。定波桥通体由巨型条石堆砌修建而成,单拱结构,是南郑区境内米仓古道上遗存的最为完整的古桥梁建筑。

在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中,南郑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走访时发现,定波桥处于无效管护状态,桥两端杂草丛生,也未设置文物保护标志。“发现问题后,我们立即固定了相关证据,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加强对定波桥的保护。”南郑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宏伟说。此外,针对保护工作存在的困难,南郑区人民检察院组织召开了专题座谈会,邀请文旅部门、当地镇政府共同协商保护工作。

检察建议引起各方重视,文物保护部门、当地镇政府积极推进各项保护工作。清理桥面上堆积的柴草,树立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在桥头设置隔离防护网,签订文物保护协议书……有效的保护措施让古桥焕发了新的生机。“我们还与区法院共同签发了《司法保护令》,围绕定波桥的保护提出‘四项禁令’,确保保护范围内不出现新建、扩建、添加建筑物或构筑物,让古桥历史风貌不受侵害。”南郑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郭文安说,《司法保护令》的签署,翻开了秦蜀古道保护的崭新篇章。

文物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瑰宝,保护好文物,就是守护一种精神的传承、一份信念的延续。从检察长带头走访调研,到与行政机关密切联系;从构建大数据模型,到在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的措施在不断细化、责任在层层压实,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张震 记者 郭朝霞 张大鹏)

编辑:刘少华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