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最新出炉这样一组数据:全市报告患病率6.66%,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95.06%,规律服药率90.94%,位居全国前列;全市685所学校设心理咨询室;全市建立96人的心理服务专家库、85260名志愿者队伍;设立“阳光心理驿站”,受益职工20余万人次;打造“互联网+心理健康”新模式,对2.5万余人进行在线服务……
今年以来,宝鸡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通过开展心理服务“进医院、进校园、进村社、进企业、进家庭、进网络”的“六进”活动,织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育相关人员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达到以“心”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基层长治久安。
打造未成年人心灵驿站
“闭上双眼,想象你正在大海边,吹着轻轻的海风,踩着温柔的海浪……”
中考前夕,宝鸡市渭滨区相家庄中学心理教师马克给初三学生上了一堂考前心理解压课,帮助孩子们走出考前焦虑,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考试。
相家庄中学心灵港湾成立于2008年6月,目前配有一名心理副校长和一名心理教师。
“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重要的转折期,如果发生了心理问题,只有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帮扶,才能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宝鸡市委政法委基层教育科科长马成费坦言。
针对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烦躁失眠、自伤自残等问题,宝鸡市自2019年3月起着力构建了政府、学校、家庭、教师“四位一体”健康服务网络。建立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全市621所学校均已设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副校长和心理教师,开设家长课堂,每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据统计,每学期全市38万余名中小学生都通过“课堂+讲座”“咨询+干预”等方式,多维度全方位疏解心理情绪,校园欺凌、校园暴力、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问题近年来明显减少。
为重点人群提供特色服务
目前,在宝鸡市千阳县7个镇卫生院设立了社会心理服务站,在65个村委会成立了村级社会心理服务室,各级服务站(室)均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的群众开展登记、预约、面对面咨询、情绪安抚、矛盾调解等工作,建成了完善的县、镇、村三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据了解,千阳县创新把心理疏导服务引入信访、司法、民政等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其主要做法是加强特殊群体社会心理服务,定期为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心理疏导,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提供上门心理服务,对全县1万余名慢性病患者进行情绪疏导,重点群体服务管理到位。
各镇对辖区内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管理,做到一人一档一册,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有效防止个人极端案事件的发生,千阳县连续6年被评为宝鸡市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先进县。
针对农村“三留守”人员生活失意、心态失衡等问题,宝鸡市自2019年2月起逐步建成市县镇村四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站、室)1486个,成立专业服务机构19家,建立了174人的心理服务专家库、2.8万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实现一镇(街)一心理服务团队、一村(社区)一心理医生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心理服务。
据统计,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已累计预警干预3521人次。
“互联网+心理健康”暖人心
“疫情期间老是宅在家,我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情绪也很低落,是不是心理出了问题?”
“您先别着急,要疏解负面情绪,保持乐观心态……”这是宝鸡市金台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听心理援助热线时的一幕。
今年3月中旬疫情期间,金台区综治中心、金台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迅速整合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力量,通过心理热线、网上音视频连线、网络授课、心理科普等形式,积极开展社会心理服务。
金台区综治中心制作了心理援助宣传海报,通过网站、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面向社会开通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热线电话,为陷入心理恐慌和有压力的居民群众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导等服务。
同时,开通心理援助微信号与群众互动交流,缓解群众孤独、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
据统计,自心理援助热线和微信开通以来,接听心理热线和网上心理辅导300多人次,组织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录制疫情期间心理疏导视频、音频26条,发布心理科普宣传文章82条,开展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知识讲座11场次。
今年以来,宝鸡市打造了“互联网+心理健康”新模式,建立起市级心理服务信息平台,利用心理咨询热线、微信公众号等开展公益心理测查,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专业、隐私的线上心理服务。
据统计,宝鸡市仅在疫情期间共为确诊患者、集中隔离、居家隔离、一线防疫等2.5万余人进行了在线服务,化解了心理问题。
“宝鸡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初步构建起了前端普遍服务、中端监测预警、末端精准干预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让社会负面心理问题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和干预,逐步培育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宝鸡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赵甲宏评价说。
编辑:韩佳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