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文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日,榆林市人民检察院按照省检察院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在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同步开展“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充分发挥检察职能,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以法治之力守护历史文脉。
护航波罗古堡文旅融合发展
波罗堡明长城遗址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波罗堡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横山起义”旧址,年接待游客58万余人次,影响力和吸引力在逐年攀升。
榆林市横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工作中发现:波罗堡城墙高20多米,南侧城墙拐角处有一宽约1.2米的豁口,有游客坠落风险;东侧城墙断口处存在游客沿夯土攀爬上下、乱扔垃圾、随意刻画等行为,破坏了古堡城墙原貌。
发现该线索后,检察官通过无人机对古堡全域进行航拍巡查,查看是否存在其他安全隐患,并对发现的隐患点重点录像、拍照固定证据,同时,走访堡内常住居民和旅游开发公司,详细了解古堡的开发保护情况及上述隐患的形成时间和形成原因。
随后,横山区人民检察院就危及长城本体安全、影响长城风貌的问题向相关监管单位发出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建议对危及明长城波罗堡城墙本体安全及游客游玩安全问题履行监管保护职责,消除安全隐患,保护城堡原始风貌。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单位高度重视,针对检察建议提出的问题,督促旅游开发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步整改实施方案,在古堡南侧和东侧城墙安全隐患点增加管理人员3名,设置隔离网300余米、文明参观提示牌4个,引导提示游客安全文明参观,防止游客发生坠落意外和破坏长城行为。在整改期间,横山区检察院邀请相关监管保护单位、长城文物保护专家和旅游开发公司在波罗堡举行座谈会,进一步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做好古堡保护工作,凝聚保护合力。
助力古镇留住历史风貌
长城脚下名堡,塞上江南古镇。神木市高家堡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9月,神木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发现高家堡古镇存在部分建筑损毁、现代铝材装修及个别商铺使用现代化商业牌匾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古镇历史风貌。立案后,检察官经现场勘查、调查文物档案、走访行政机关和村民等方式查明事实,随后召开公开听证会,并向相关行政机关送达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收到检察建议后,各机关积极协同履职,认真落实责任,成立工作专班,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破损民居3400余平方米。
近日,“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启动后,神木市检察院检察官再次深入高家堡古镇,开展“回头看”,跟进监督保护范围内建筑损毁及遮挡修复情况。修缮后的高家堡古镇建筑保持了历史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尽显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
以此案为契机,神木市检察院在高家堡镇设立了公益诉讼示范基地,牵头与当地政府签订文物安全工作责任书。住建部门、文旅部门也分别制定保护方案,形成市政府(县级)、文旅局、镇政府和文保员的四级网格化管理格局,夯实了各级主体责任,落实了历史文物保护长效机制。
“我们将常态化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突出寻访、办案、传承,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全面加强文化遗产司法保护。”2月20日,神木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高爱华说。
消除隐患守护石窟文物
“修缮龙泉寺石窟我们盼了好长时间,多亏了检察官们的不懈努力。现在来旅游的人多了,村民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2月18日,子洲县苗家坪镇石窑畔村村民景先生说。
去年,子洲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职中发现:龙泉寺石窟因年久失修以及不合理修缮导致檐子与石窟群整体风貌不协调、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为此,承办检察官多次前往现场实地勘察,同时调取文物档案,走访周边村民,查明了公益受损事实。该院决定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听证员、相关行政机关负责人、村民代表参加,同时邀请人民监督员进行监督。
随后,子洲县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全面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对龙泉寺石窟进行妥善保护。县文物主管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积极履行职责,立即拟定龙泉寺石窟保护维修工程方案,向上级机关申请资金进行保护性修复,及时开展修缮工作。
修缮工作完成后,子洲县检察院邀请人民监督员一同对龙泉寺石窟文物保护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发现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石窟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见证。子洲县人民检察院发挥公益诉讼监督职能,有效督促行政机关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使龙泉寺石窟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人民监督员柴春平表示。(张震)
编辑:刘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