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了这么多年,凭什么让我走?我没有地方去!”面对继女王某的指责,何某紧紧攥着衣角,眼神里满是抗拒。这一幕发生在去年冬天的西咸新区窑店街道瑞秋园社区。
“这套安置房采光好,社区还帮我申请了低保。”今年2月8日,何某擦拭着新家的玻璃窗说道,窗台上几盆绿萝在冬日暖阳下舒展枝叶,“当初闹成那样,现在想想真是糊涂……”
去年冬天,王某与继母何某因房产归属问题发生争执,甚至演变成断水断电的僵持局面。寒冷的天气里,何某无奈之下在屋内点燃木柴取暖,险些引发火灾。得知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消防人员和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处置,并第一时间启动窑店街道“三级3+”调解工作法化解矛盾。
面对这起复杂的家庭纠纷,瑞秋园社区先从一级调解入手,派出网格员、调解员和楼栋长上门沟通,希望尽早化解矛盾。然而,由于双方积怨已久,沟通未能取得突破,社区随即上报街道,启动二级调解。
二级调解由街道包抓领导、司法所和“老瑶说事”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组成,召开研判会议,从法律和情理两个角度寻找突破口。调解员杨建荣一方面告诉何某,房屋产权属于王某,何某无权长期占据;另一方面劝导王某,考虑到何某年纪较大、经济困难,王某是否愿意提供一定补偿,帮助她找到新的住处。
王某一开始表示不愿意,且态度坚决。
“家事不同于官司,调解的目的不是争个输赢,而是让问题得到最妥善的解决。”杨建荣耐心劝导,“再闹下去,最后打官司,不仅费时费力,还会伤了亲情。”经过反复沟通,王某最终同意支付1万元作为搬家补偿。然而,在正式签署调解协议时,何某却突然变卦,提出5万元的补偿要求,导致调解陷入僵局。
面对僵持不下的局面,窑店街道决定启动三级调解,由街道主要领导牵头,联合法律顾问和上级行业主管召开联席会议,制定化解方案。“这不仅是一起家庭纠纷,更是影响社区安全的隐患,必须尽快解决。”窑店街道办事处主任赵分化说。
在街道的统筹下,瑞秋园社区决定发动群众力量,依托“党员+楼栋长+热心居民”三方联动机制,由社区党支部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共同商讨对策。
“我们能不能帮何某找个新住处?只要她有地方去,钱的事就好谈了。”一名居民代表提出建议。
社区党支部随即联系安置办,为何某在畅夏园社区找到一套60平方米的安置房。同时,网格员和邻居们组成劝导小组,轮流上门做思想工作。
在多方努力下,何某最终同意搬离,补偿金降至5000元,王某也愿意履行协议,一场持续多年的家庭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这起纠纷的成功调解,充分展现了窑店街道“三级3+”调解工作法的优势。近年来,窑店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网格自治+法治支撑+多元共治”模式,形成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三级3+’调解机制,就是根据矛盾复杂程度逐级升级,让最合适的力量介入。”赵分化介绍,一般纠纷由社区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和楼栋长处理;复杂纠纷则由街道领导、司法所和行业调解员组成专班解决;而影响重大的疑难纠纷,则由街道主要领导、法律顾问和上级主管部门共同介入,形成全链条、多层次的调解体系。
如今,瑞秋园社区还创新设立了“热心楼宇小组”,吸纳党小组长、中心户长、楼栋长和热心居民,专门负责调解日常邻里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楼,群众问题群众办”。
“调解不只是讲法律,更要讲人情、讲方法。”社区党支部书记蒲敏娃表示,“通过多元调解,让群众的矛盾在‘家门口’化解,真正把‘枫桥经验’落到实处。”
在窑店街道,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正通过“三级3+”调解机制得到有效化解,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更多温度和智慧。(黄新航)
编辑:刘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