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平安中国建设之陕西实践”调研采访团来到榆林市子洲县。探寻“大平安”中的“小细节”。
裴家湾法庭:创新“12345”工作思路
近年来,榆林市子洲县人民法院裴家湾法庭立足新形势,创新“12345”工作新思路,即坚持一条主线:党的群众路线;做到二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司法为民;探索三大机制:民间纠纷通报机制、信访合力化解机制、纠纷化解激励机制;夯实四项举措:一镇一“驿站”,一庭一“中心”,一月一“指导”,一村一“法官”;实践五种方法:纵向网格式、横向联调式、云端网络式、前沿指导式、一站服务式。法庭坚持就地立案、巡回审判,将多数民商事案件化解在基层,调解在基层,实现了案件结收比同比上升,受理案件数的同比下降。
裴家湾法庭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先进集体”、被省高院授予集体二等功,并获评全省第一批“示范法庭”、被市中院授予“集体三等功”,获评全省“枫桥式人民法庭”。
马蹄沟人民法庭:多元解纷让“诉”不出村
子洲县人民法院马蹄沟人民法庭是子洲县人民法院辖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基层人民法庭,曾被授予人民调解工作模范人民法庭、中国十佳人民法庭金天平奖、全国优秀人民法庭。
近年来,马蹄沟人民法庭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紧紧把握“司法为民”的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基层法庭“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先锋作用,创新出“271+”工作方法和多元解纷“136+”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法庭首创《诉源分析简报》,靶向推进多元解纷,创建 “无诉村”,让“诉”不出村,同时也创设“百姓说事处”进行诉前调解,解民忧愁。
通过近三年来的努力,法庭受理的各类民商事诉讼案件逐年大幅下降。2024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受理案件163件,较上一年同期的190件减少27件,下降了14.2个百分点。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新模式,将300余件涉农案件有效化解在了诉前,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诉累。
马蹄沟派出所:“以人民为中心,把百姓当亲人”
作为子洲县公安局辖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治安状况相对复杂的派出所,马蹄沟派出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百姓当亲人”的理念,深刻把握“枫桥经验”内涵,按照“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目标要求,不断创新和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成效显著。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首批 “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后,在县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又持续巩固提升“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创建成果,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子洲县综治中心:平安服务“最多跑一地”
近年来,子洲县综治中心通过整合法检公司、行政事业、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资源力量,常驻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信访局等5个单位,轮驻人社、住建、交运、自然资源、卫健、水利、文旅、妇联等8个单位,为群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全链条、全过程跟踪服务指导,实现平安服务“最多跑一地”。
据介绍,综治中心设首问导引、窗口服务、矛盾调解、心理咨询、电子监控、指挥中心、视联网会议、领导接访、休息阅读等服务区。来访群众进行简单登记后,工作人员会根据群众需求,引导至相应的服务区域,通过受理、转办、监督、回访、反馈等流程,为群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人民调解、医疗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诉讼服务、检察服务、涉法涉诉信访、妇女权益、心理咨询”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为了向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接待服务,子洲县人民法院诉讼调解对接中心、县检察院双湖峪检察服务站先后进驻县综治中心,形成多元解纷模式,延伸法律监督触角,扩展法律监督领域,找准诉源治理切入点,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编辑:闫如钰